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步好转,北京市的体育场馆在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措施的前提下,正有序恢复开放,在这股复苏的浪潮中,青少年击剑运动的回归尤为引人注目,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近期频繁穿梭于各大击剑俱乐部和培训中心,亲眼见证了孩子们重返剑道时那份难以抑制的喜悦与兴奋。

“看到孩子们戴上护面、拿起花剑,眼中重新闪烁起专注与斗志的光芒,我感到无比欣慰。”在王钰看来,这份纯粹的快乐,正是击剑运动魅力与价值的核心体现,也是推动行业复苏最宝贵的动力。

回归:安全与快乐并重

长时间的居家学习和线上课程,让许多青少年减少了必要的体育锻炼和社交互动,击剑运动因其一对一对抗、需佩戴专业护具、通常在宽敞通风的场馆内进行等特点,在恢复开展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王钰强调,优势不等于可以掉以轻心。

“安全是所有活动的前提,尤其是面对孩子们。”王钰介绍,北京市击剑协会在恢复训练初期便制定并下发了一系列详细的指导文件,涵盖了场馆消毒通风、人员健康监测、训练间隔设置、器材清洁管理等多个方面。“我们要求各俱乐部采取预约制,控制单场次人数,确保剑道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教练员和工作人员必须完成疫苗接种并定期进行核酸检测,我们目标是创造一个让家长放心、让孩子安心的训练环境。”

除了物理层面的安全,心理层面的引导同样重要,王钰观察到,部分孩子在重返剑道初期表现出些许生疏或胆怯。“动作忘了没关系,体力下降了可以再练,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重新建立与这项运动的联结,找回那份最初的兴趣和热情。”协会鼓励教练们在恢复期阶段,更多采用游戏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降低竞技性要求,着重强调参与感和趣味性。“我们不是要他们立刻回到备战比赛的状态,而是先让他们‘玩’起来,享受穿上击剑服、手持佩剑的那种仪式感和成就感。”

价值:超越胜负的成长礼

王钰本人也是从一名击剑运动员成长起来,深知这项运动对青少年成长的深远影响,她认为,击剑带给孩子们的,远不止一项运动技能。

“击剑被称为‘格斗中的芭蕾’,它不仅是体能的较量,更是脑力与意志的对决。”王钰阐述道,在瞬息万变的交锋中,孩子们需要学会观察、判断、决策,锻炼的是专注力、反应速度和临场应变能力,击剑严格的礼仪规范,如赛前敬礼、赛后与对手及裁判握手等,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尊重、谦和与体育精神。

“胜负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但如何优雅地赢得胜利,又如何有尊严地接受失败,这是击剑教给孩子们的重要一课。”王钰分享了她看到的一个场景:一个小男孩在实战中失利,起初有些沮丧,但在教练的引导和对手的友好致意下,他很快调整了情绪,认真复盘自己的得失。“这种抗挫折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对于他们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至关重要。”

击剑运动还能有效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它要求参与者具备良好的协调性、柔韧性、爆发力和耐力,长期的系统训练有助于塑造挺拔的体态,增强心肺功能,王钰补充说:“在电子设备充斥生活的今天,击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放下手机、全身心投入体力与智力活动的绝佳机会。”

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展望:夯实基础,面向未来

随着暑期临近,预计将迎来一波青少年体育培训的热潮,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正在积极筹划一系列活动,旨在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参与击剑的热情,并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

“我们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恢复举办一些针对青少年的市级邀请赛或交流赛,形式可能会有所调整,例如控制规模、分区域进行等。”王钰透露,协会也在探索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新模式,比如开展击剑知识科普讲座、线上技术挑战赛、优秀运动员互动访谈等,丰富击剑文化传播的途径。

对于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与发展,王钰持乐观而审慎的态度,她认为,后疫情时代,家长和社会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将更加重视,这为击剑这类有益于综合素质培养的运动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她也指出,行业需要持续加强自身建设。

“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教练员,需要更规范的培训体系,需要更科学的选材育才机制。”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推动击剑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坚决抵制急功近利的培养模式。“我们的核心宗旨,是让击剑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这项运动带来的快乐、自信与成长。”

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看着剑道上那些重新活跃起来的身影,听着剑尖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与孩子们的欢笑声,王钰坚信,这份重回剑道的快乐,将汇聚成推动北京乃至全国青少年击剑运动稳步前行的温暖力量,协会将继续与各方携手,共同守护这份热爱,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剑道上点亮梦想,收获健康与快乐的童年。